《青年说》第五十七期
张聪:一份简历,开启他的11年航天路
“有技术突破时的喜悦,也有试验不理想时的苦恼;有迎接新挑战时的兴奋,也有任务到了最紧张时候的压力。”张聪从清华大学毕业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工作已11年,回顾往事,很多细节历历在目。
毕业前夕,张聪把简历只投给了502所。这与学校当时号召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并组织的宣讲有关。“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再加上当年适逢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主交会对接,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落月,让我深感中国航天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航天创新先锋”是第三十五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对张聪的评价。他在502所,从一名航天新人成长为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展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
“当时型号的副总师和领导找我谈心谈话,帮我消解焦虑,多位资深设计师手把手教我编写设计报告、调试测试设备。”张聪大学期间学的不是航天专业,相比同期入职的同事在航天控制相关的理论和实操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这让他很着急,但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来自团队的关心和帮助。
有了前辈们的帮助,张聪仅用一年,就从一个之前没怎么接触过航天的新员工成长为能够在航天型号任务中独当一面的设计师。“中国航天‘传帮带’的文化,帮我度过了刚开始的困境。”张聪说。
新的挑战接踵而至,502所提出的超精超稳超敏捷控制平台(简称“三超”平台)首次在轨试验任务交到了张聪手上。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多次试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现状,张聪带领团队,与专家一起分析试验结果,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在通过多次“试验-设计”迭代的过程后,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确保了“三超”平台新技术的精度和稳定度。
“一个技术从提出到最后能够在天上实现,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唯有把技术吃透,才有可能确保整个任务的成功。”第一次担任型号主任设计师的张聪在收获个人成长的同时,也对航天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理解。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502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成立了系统创新中心,聚焦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张聪带领的青年团队主要致力于空间控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创新工作。
“别人用8小时,我们就拿出12小时、14小时,甚至更多。那段时间,每个人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早晨8点30分又来到单位,继续优化方案、攻关技术难点。”为了让研究成果能够在空间轨道上进行验证,张聪带领团队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交出了让专家评审组和用户都满意的项目书,最终获得了立项批复。
“我的成长得益于中国航天这个优秀平台的培养,献身航天事业是我一生的理想信念。”张聪说。
《青年说》第一期:世界滑雪冠军郭丹丹:“我仿佛找到了第二个使命”
《青年说》第五期:“虎年吉祥物”来了!三星堆发掘现场负责人拆“盲盒”
《青年说》第七期:从高亭宇到闫文港 历史性突破背后有“风”相助
《青年说》第八期:走过22个省市区,她看到了中国青年的模样……
《青年说》第十六期:这位80后研发的中国“芯”,被称为“开创性进展”
《青年说》第十八期:“没有什么比尽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价值”
《青年说》第二十一期:科技强农|大黄鱼“搬家”深远海,身价翻了好几倍
《青年说》第二十三期:科技强农|“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青年说》第二十六期:搞摄影做文创 90后乡村教师把“城市教育”带进大山
《青年说》第二十七期:13年,他一直在为做强“中国芯”寻找“好”种子
《青年说》第二十八期:党的二十大代表丁宁:做更多的事,凝聚更大力量
《青年说》第三十期:爱找问题想办法,“最帅交警”用双脚丈量街道
《青年说》第三十二期:“勤能补拙”有没有科学依据?她的团队证实了
《青年说》第三十五期:致敬人民警察丨23厘米!这道疤痕是一枚特殊勋章
《青年说》第四十二期:“维修零差错”,看他如何成为飞机安全“心内科”专家
《青年说》第五十五期:张林峰:用最纯粹的好奇心 探索AI的无人之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