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第五十七期
張聰:一份簡歷,開啟他的11年航天路
“有技術突破時的喜悅,也有試驗不理想時的苦惱﹔有迎接新挑戰時的興奮,也有任務到了最緊張時候的壓力。”張聰從清華大學畢業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工作已11年,回顧往事,很多細節歷歷在目。
畢業前夕,張聰把簡歷隻投給了502所。這與學校當時號召畢業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業”並組織的宣講有關。“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再加上當年適逢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主交會對接,嫦娥三號探測器順利落月,讓我深感中國航天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勇於開拓追求卓越的航天創新先鋒”是第三十五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對張聰的評價。他在502所,從一名航天新人成長為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開展國家級重大研發項目攻關並取得重大突破。
“當時型號的副總師和領導找我談心談話,幫我消解焦慮,多位資深設計師手把手教我編寫設計報告、調試測試設備。”張聰大學期間學的不是航天專業,相比同期入職的同事在航天控制相關的理論和實操上還存在一定欠缺,這讓他很著急,但讓他感到溫暖的是來自團隊的關心和幫助。
有了前輩們的幫助,張聰僅用一年,就從一個之前沒怎麼接觸過航天的新員工成長為能夠在航天型號任務中獨當一面的設計師。“中國航天‘傳幫帶’的文化,幫我度過了剛開始的困境。”張聰說。
新的挑戰接踵而至,502所提出的超精超穩超敏捷控制平台(簡稱“三超”平台)首次在軌試驗任務交到了張聰手上。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多次試驗未達到預期效果的現狀,張聰帶領團隊,與專家一起分析試驗結果,共同研討改進方法,在通過多次“試驗-設計”迭代的過程后,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確保了“三超”平台新技術的精度和穩定度。
“一個技術從提出到最后能夠在天上實現,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唯有把技術吃透,才有可能確保整個任務的成功。”第一次擔任型號主任設計師的張聰在收獲個人成長的同時,也對航天人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有了更深理解。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502所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成立了系統創新中心,聚焦空間智能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張聰帶領的青年團隊主要致力於空間控制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創新工作。
“別人用8小時,我們就拿出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多。那段時間,每個人幾乎天天工作到凌晨,早晨8點30分又來到單位,繼續優化方案、攻關技術難點。”為了讓研究成果能夠在空間軌道上進行驗証,張聰帶領團隊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交出了讓專家評審組和用戶都滿意的項目書,最終獲得了立項批復。
“我的成長得益於中國航天這個優秀平台的培養,獻身航天事業是我一生的理想信念。”張聰說。
《青年說》第一期: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我仿佛找到了第二個使命”
《青年說》第五期:“虎年吉祥物”來了!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拆“盲盒”
《青年說》第七期:從高亭宇到閆文港 歷史性突破背后有“風”相助
《青年說》第八期:走過22個省市區,她看到了中國青年的模樣……
《青年說》第十六期:這位80后研發的中國“芯”,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青年說》第十八期:“沒有什麼比盡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價值”
《青年說》第二十一期:科技強農︱大黃魚“搬家”深遠海,身價翻了好幾倍
《青年說》第二十三期:科技強農︱“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青年說》第二十六期:搞攝影做文創 90后鄉村教師把“城市教育”帶進大山
《青年說》第二十七期:13年,他一直在為做強“中國芯”尋找“好”種子
《青年說》第二十八期:黨的二十大代表丁寧:做更多的事,凝聚更大力量
《青年說》第三十期:愛找問題想辦法,“最帥交警”用雙腳丈量街道
《青年說》第三十二期:“勤能補拙”有沒有科學依據?她的團隊証實了
《青年說》第三十五期:致敬人民警察丨23厘米!這道疤痕是一枚特殊勛章
《青年說》第四十二期:“維修零差錯”,看他如何成為飛機安全“心內科”專家
《青年說》第五十五期:張林峰:用最純粹的好奇心 探索AI的無人之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