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教授谈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2】--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郑风田教授谈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2】

2013年02月22日16:31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做客强国论坛

如果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比较慢家庭农场发展是不可能的

  [网友苗启卫]:郑教授您好,我是北京农民苗启卫,想问您在北京有多大面积才算家庭农场,且必须种粮食吗?谢谢!

  【郑风田】:北京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20亩-200亩都可以,但是现在在北京租地的成本很高,据说已经达到每亩一年年租金2000元,如果一亩地种传统的粮食,一年的纯收入一千块就不错了,所以在北京郊区,如果想通过租地搞农场,种粮食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搞所谓的养殖、种菜。

  北京和上海都有这样一个背景,过去不少土地没均分到农户手中,集体掌握很大一部分承包地,这块地由部分农民来承担,租金可以很低,因为是集体的,再一个是为了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这可以。如果按市场租过来的土地,成本很高,种粮的代价很高,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如果国家各个地方的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而这些农场从种粮来说是不合算的,如果都去转种非粮,是否对国家粮食安全有影响。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目前还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吗,那这个“家庭农场”将占多大比例,对主体有什么限制吗,在农村租地用地的那些城里人是否也可?

  【郑风田】:因为家庭农场刚刚提出来,它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最少从近期来看,应该大部分的家庭,因为我国有2亿小农户,它占绝大多数比重,未来的家庭农场应该根据各地的条件来发展。我的乐观的看法是在北京、上海一些大都市或者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发展比较快,因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有一部分城里人愿意到郊区租块地,但是也面临着粮食安全,在郊区的这些农民可以通过承包家庭农场搞一些经济作物,或者是搞一些其他的养殖。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成本就比较大了。所以现在很难说家庭农场会在我们国家占多大比例,它应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工市民化的一种解决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大量的农民都已经解决了他的户籍问题,在城市有稳定的住房、稳定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在农村承包的土地,可能家庭农场发展就快一点。如果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比较慢,家庭农场发展是不可能的。

  [网友孙亚非]:郑老师,我们的“家庭农场”会不会“走偏”,蜕变为庄园?其可否大量雇工而成为“地主”哈?谢谢!

  【郑风田】: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定,就是不鼓励非农资本到农村长期大规模的占用农业土地,要进行审查。同样的道理,那些大农庄,经营者如果不是农民,如果占有土地不搞粮食生产,政策审批部门不应该批准。所以,我想可能过去有很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农业主管部门没有审批,出现一些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农村拿地,搞非农生产,搞生态农场、生态农庄。这一次一号文件试图想建立一个准入机制,规定你进入农村的这些资本,必须从事农业生产。从这方面来约束这些“大地主”,占了土地之后搞非农的经营。韩国和日本等这些小农国家,土地面积极其有限,都没有禁止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但是对这些社会资本的经营有严格的限制,他们到农村必须要从事农业生产,否则就会受到很大的惩罚。所以,我们国家一定要解决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到农村拿地又不从事农业生产。另外,从国家政策来讲,更大的土地都应该是从事粮食生产,或者叫划定基本农田制度,它的基本农田的土地必须从事粮食,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因为现在大量社会资本如果进入农村之后,它搞粮食生产,它是搞不过小规模的农户,一般情况都要搞养殖等非农,这也是国家不希望太多的社会资本到农村大规模的租用农民土地搞非粮生产。

  当然,大农庄和专业农户还是不一样,像黑龙江现在就有不少地方有一些经营承包上千亩的农民,通过机械化生产,获得一定的收入,因为我们国家粮价很低,实际上从事粮食生产的收入,一亩的纯收入应该是微利经营,目前小麦生产,每亩的,如果算上人力成本,基本上是不赔不赚。而玉米、大米的一亩地,一年能赚1000多元。

家庭农场经营者若冒然搞大规模养殖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过去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进城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土地荒废、留守老幼生活困难,如今推行“家庭农场”会否改变这些面貌?你认为这些农民是应该回去还是转变为市民?

  【郑风田】:正是由于我们部分地区土地出现荒废现象,所以国家试图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题来培育这些问题。这样做并不是让所有农民都回去当职业农民,因为家庭农场的经营并不是一般人能经营的,它必须是懂经营、会管理、有品牌意识。家庭农场如果要发展好,对农民的要求是很高的。从这种情况下来讲,大量的农民还是以后要走出农村,到城市去。那些热爱农业生产,又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过国家各方面的培训,来从事家庭农场生产,这样的格局比较理想。但是,只能是慢慢的发展。

  [网友黄晨灏]:我认为,家庭农场不利于科学化管理,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根源。嘉宾,你认为呢?

  【郑风田】: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是传统的农民,没有多少专业培训,也不了解很多生产技术,如果冒然地去搞大规模的养殖,是有可能出现不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近年来出现不少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都跟这有关,所以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必须是在严格的培训基础上,让他们掌握很多的防疫、用药知识,以此来进行标准化生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网友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请问嘉宾,家庭农场在国外发展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好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郑风田】:像美国主流的大规模的农场,家庭农场只是一个简单的补充,所以他们家庭农场为了生存的,基本是走大农场无法走的路,也就是有机生产,或者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安全生产,一般施肥施的是农家肥,不施化肥农药,这样在本地有需求市场。大规模的农场通过高效的化学品的投入和机械化的技术,能解决大量生产的问题。家庭农场通过机械化的管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我们国家刚好返过来,因为我们主流的是农户的个体承包,规模很小,我们是想发展一部分家庭农场扩大规模经营,但是千万不要把中国的搞成美国大农场的,纯粹走现代化的化学品投入,长远来说会影响食品安全。日韩的家庭农场通过长子继承,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机械化很高,靠国家的补贴来生存,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高涨,后继无人的挑战。

  所以,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不光中国面临这个问题,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我看过一个材料,不少发达国家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年龄都快60岁了,解决的途径也试图通过一种机械化或者一种专业化的农民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慧、房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