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鎖定屏幕瀏覽

《青年說》第二十九期

再現歷史華彩,他重建“失傳”印染工藝

肖聰聰 張桂貴
2022年10月25日08:41 | 來源:人民網

“葡萄紫”“鸚哥綠”“橘皮紅”“佛頭青”……這些色彩蘊含著中國人的獨特審美和歷史文化沉澱。為讓這些華彩再現,有一位年輕人正努力把“失傳”的傳統染色技藝找回來。

他叫劉劍,從初中開始,就沉迷於懸疑推理小說,夢想成為一名偵探。而在現實中,他則成為了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門從事紡織品科研工作的一名考古“偵探”。

紡織品考古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貢獻,其成果有利於提升中國考古學的國際話語權。

劉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染料科技考古與科學重建傳統的色彩。作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他完成上千件紡織品文物的染料檢測,正在揭開古代紡織品經典染色的奧秘。

劉劍和同事們借鑒考古學中的三重証據法,並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和儀器,復原了一套“乾隆色譜”。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色名,如魚紅、砂綠、杏黃、青蓮紫、玉色等背后一一對應的就是這個色譜上的顏色。”劉劍在《青年說》節目錄制現場展示了“乾隆色譜”色卡。

劉劍說,在清乾隆年代,尚未出現做服裝用的化學染料,那時宮裡衣服上的色彩全部來自天然染料。天然染料往往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部位提取,也可以取自昆虫和骨螺體內的有機色素。由於天然染料中色素的種類和含量會隨著動植物生長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獲得的織物色彩不易控制。

使用天然染料,既是挑戰,也是魅力所在。“隨著技術和潮流的發展,我們研究出的‘乾隆色譜’會有更多的應用空間。” 劉劍認為,探索絲綢起源、發現歷代染料品種、研究考古紡織品,不僅可揭示中國悠久的紡織技術和藝術史,還將啟迪當代生態紡織的創新能力。

“張騫開辟的絲綢之路串聯起東西方文明,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染料所蘊含的豐富價值不言而喻。”劉劍說,研究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給他帶來莫大的成就感。而讓他最為得意的是唐代五彩夾纈重建。

夾纈是一種冷僻的、通過雕花木版進行防染的印染工藝,其工藝過程復雜,但所制產品非常精美,居於古代印染技藝之首。令人惋惜的是,目前僅有藍白夾纈在浙江省南部地區有少量傳承,而五彩夾纈在清末就已經失傳了。

十余年前,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跟劉劍提起一件事,日本的染色專家復制了五彩夾纈。

“我當時就想,自己作為一名古代染料和傳統染色的科研人員,應該有責任復制出唐代的印染工藝。”劉劍說。

復制五彩夾纈的過程並不順利。但他心裡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成功實現五彩夾纈工藝的復制。后來劉劍和團隊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查閱,在一篇古籍中找到了靈感。

2019年,趙豐館長提起過的那位日本染料專家在北京的一場研討會上宣稱,除了他自己,尚沒有其他人能夠復原五彩夾纈。

“我當時激動得站了起來,並展示了自己的五彩夾纈復原作品,得到了全場的掌聲。”劉劍說。

經過近20年在染料科技考古與傳統染色工藝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我國在這一領域有了較大的突破。“作為文物科研工作者,讓中國傳統的紡織技藝走向世界是我們的責任、使命。”說起中國科技考古與傳統染色工藝研究的發展成就,劉劍滿臉的自豪。 

往期回顧

《青年說》第一期: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我仿佛找到了第二個使命”

《青年說》第二期:五年前失之交臂的金牌,我一定要奪回來!

《青年說》第三期:楊倩,追求一種極致的平靜

《青年說》第四期:他們都叫我“萌萌的女漢子”

《青年說》第五期:“虎年吉祥物”來了!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拆“盲盒”

《青年說》第六期:描繪一幅名叫“中國文化”的美麗圖畫

《青年說》第七期:從高亭宇到閆文港 歷史性突破背后有“風”相助

《青年說》第八期:走過22個省市區,她看到了中國青年的模樣……

《青年說》第九期:穿山甲野保人 渴望更多同行者

《青年說》第十期:紀洲麗:我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做講解

《青年說》第十一期:在港珠澳大橋,他從博士司機變成副總工

《青年說》第十二期:9年,他緣何當上非洲酋長

《青年說》第十三期:什麼樣的故事能夠跨洋“出圈”

《青年說》第十四期:他,不斷探索安保行業“天花板”

《青年說》第十五期:20年,她的青春與中國航天“完美對接”

《青年說》第十六期:這位80后研發的中國“芯”,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青年說》第十七期:船舶“裁縫”巧手織起海洋強國夢

《青年說》第十八期:“沒有什麼比盡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價值”

《青年說》第十九期:90后“新農人”王伶俐返鄉創業記

《青年說》第二十期:他會觀雲測雨,而且用上了大數據

《青年說》第二十一期:科技強農︱大黃魚“搬家”深遠海,身價翻了好幾倍

《青年說》第二十二期:趙雪東:想起援藏,眼睛總會濕潤

《青年說》第二十三期:科技強農︱“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青年說》第二十四期:在著陸場為航天員撐起“保護傘”

《青年說》第二十五期:“手可摘星辰”在他手裡化為現實

《青年說》第二十六期:搞攝影做文創 90后鄉村教師把“城市教育”帶進大山

《青年說》第二十七期:13年,他一直在為做強“中國芯”尋找“好”種子

《青年說》第二十八期:丁寧:做更多的事,凝聚更大力量

(責編:張桂貴、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