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少峰谈“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北大陈少峰谈“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

2013年06月03日17:46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陈少峰】: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关于城市文化方面的交流。

  城镇化对于城市文化是一种双重作用

  [网友呆头小鹅]:您认为,城镇化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城镇化的推进对城市文化建设有怎样的内在驱动力?又有什么影响?

  【陈少峰】:其实城镇化对城市的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双重的作用,城镇化是按照高标准的要求来做,它对城市的发展肯定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城镇化过于重视物质方面,或者重视简单化的空间扩大,其实对文化是有破坏的,因为在扩大空间的同时又没有赋予城市一种文化的内涵,或者说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现在很多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新区”,样子看起来还不错,但里面其实没什么文化,既没有很好的文化设施,也没有很好的文化活动,所以有一些地方叫做宜居的地方,我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自我推销的口号,因为我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物质,它不可能是宜居的城市,因为宜居城市毕竟是要有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求的要素。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有一个认定,或者说要有一个事先的把握,这样城镇化推进才能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驱动力。我个人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城镇化还没有很好地和城市文化建设进行对接,城镇化速度可能更快,城市文化建设没有跟上,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城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就会拖文化建设的后腿,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网友浮蓝银]:当代青少年大多数对厚重传统的文化不屑一顾,面对当前的文化断代问题,您认为该如何处理?“微博”、“微信”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吧,那文化和娱乐又该如何界别?

  【陈少峰】:当代青少年的文化是我们现在非常困惑,或者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棘手的文化传承问题,25—3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他们其实是在国外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而且是强大的冲击下,加上现在互联网文化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当然今后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喜欢的文化的东西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关系,更偏向于短、频、快的内容,短就是内容比较短小,很难看学术著作这种比较长的深度报道的东西。频就是视频化,影像化、图像化。快就是很快,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所以淘汰的速率很高。在这样的一种喜欢当中,包括阅读的工具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换句话说,从现在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看他们文化的变化,基本上他们的文化是偏向娱乐的,或者是偏向快餐化的,和传统文化强调厚重的那一面是对立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总体上来说,我觉得我们从主流的价值观角度来讲,总是提倡厚重的,有传承的、有底蕴的文化,但是年轻人现在偏向娱乐,这之间的鸿沟现在非常突出,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后的文化政策、文化导向、文化宣传,包括学术教育等等方面的工作可能要去反思,怎么样才能够适应现代青少年作为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的形势下,怎么样影响他们,或者是引导他们,或者是和他们进行有效的对接,让他们能够接受更有内涵的东西,至少他们能够更关注严肃层面上的文化传承问题。

  城市的文化历史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

  [网友嘎丽阿妲]:目前,城市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我们也看到,有些城市的发展却也磨灭了很多历史记忆,您如何看待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既兼顾历史又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陈少峰】:城市的文化历史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从我们目前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很多挑战,因为城市在拆迁过程中或者说在重新做规划当中,我们发现它可能既没有真正建设起新的文化,也没有把历史上一些比较有文化内涵或者文化符号的东西保存下来,这是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外的一些做法可能是比较好的,他们保留了老城区,在一个新的地方建设现代新城区。但是中国可能做不到这点,因为中国人口很多,很难在原来大城市周边建一个能够容纳很多人口的新城区,这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们现在老城区有的地方也在建新区,我们对老城区进行了很多改造,这样很容易使老城区原有的很多传统文化要素或者是历史记忆,包括各种建筑、景观、人文、遗址等等,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的东西也消失了,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当然,现在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是有一些搞经济的人,只关注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二是有一些搞考古的或者是搞人文的学者,他们所关注的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他们希望保护下来很多平房,像四合院、小胡同,但是那样又和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形成不一致、不匹配,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都有点极端化,一方面我们在拆迁时要确定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怎么样能够把城市重要的东西保护下来,不仅仅搞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东西面面俱到地保护,即使你想保护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比如像北京的四合院,如果从建筑形态或者生活形态的角度来说,只要保护一个片区就够了,不需要保护一个城市,因为成本很高,而且传统的很多四合院的建筑需要花很大的代价来重新改造,住的人也不多,我认为稍微兼顾一下,比如搞一个片区的小胡同,或者是四合院的保护,但不是整个北京城所有的四合院都保护下来,这有点中庸,但我认为这样可能比较合理。

  所以我在想,一个城市在规划当中应该确定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规划,规划当中有一项是应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的一些文化重点项目。我个人的想法是今后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必须有一个专项叫文化的规划,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规划,不是城市的规划都偏向于功能的规划,哪个区做什么,但是北京整体的文化规划必须要和功能做同步的规划,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城市不管怎么做规划,人们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我觉得城市应该有更多的个性,或者说更丰富,而不要千篇一律,城市规划当中能够体现一些个性化的,有的人喜欢更现代,有的人喜欢传统,都有所保留可能会好一点,就是既有很传统的东西,也有很现代的东西,我觉得应该结合。所以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可以利用中西合璧的理念,或者说文化的好的东西去做综合,但不是要一面倒去搞仿古建筑,或者是一边倒请西方设计师来设计,这样会比较好。

  房地产广告对于城市文化没有太大帮助

  [网友独钓寒江泪]:请问嘉宾,您认为房地产广告对城市文化帮助有多大?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发展,关键靠什么?

  【陈少峰】:我觉得房地产广告对于城市文化没有太大帮助,因为房地产广告其实讲得比较夸张,有的广告其实就是堆积了一些华丽的词语,我觉得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还是要靠文化本身,比如靠文化事业、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靠文化产业,但是房地产本身在中国本来就需要文化提升,所以靠房地产提升文化不可能,应该用城市文化或者是用文化和文化产业来提升房地产,就是倒过来说。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要发展,城市的房地产业关系很大,盖什么样的楼,设计什么样的建筑,有没有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审美等等,甚至传承的很多文化要素,都是关系很大的,最好是房地产商比较有文化,这比较好办,如果房地产商没有文化,做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比如我们每年都会评最丑陋的建筑,那就很不好。这几年不少传统的文化消失了,历史记忆消失了,因为开发商只考虑建房子,没有考虑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友依水淼]: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征集城市口号、城市形象标志,有些城市也开出了高价征集城市形象标识,这说明国内很多城市对城市形象已经重视起来了,这些征集方式是否对于提升城市形象起到关键作用,您认为国内的城市在城市形象营造方面都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它们,根本点在哪?

  【陈少峰】:现在有一种叫经营城市、在城市搞旅游、形象宣传等等,他们集中起来做一件事情,就是推广城市的知名度。利用各种各样的口号做城市的宣传,所以有一些城市也做了一些口号的征集和形象标志的设计,我们可以经常在电视台上看到很多广告语等等,这些都对城市自身的知名度多少起到一些作用,有一些做得更好,有一些做得没那么好,比如现在有很多城市在做得时候很雷同,都是拿城市的名称来做文章,全都是很雷同的,这种不是很好。因为一个城市要推出它的口号,应该对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起到提炼的作用,而不是拿城市的名字做文字游戏。还有的城市虽然很有名,但是推广的角度也不是很正确,比如很多城市都推广自己是水城,或者是东方水城。大家都知道,水城没有什么文化的含量,以前人们叫小桥流水的地方也不叫水城,就叫园林城市,也不叫水城。很多地方,比如宣传自己是北方的水城,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城市在这样做的时候目的是什么?他们没有搞清楚,其实他的目的是要吸引旅游,但是吸引旅游说我这个地方是水城,为什么要到你这儿来?去杭州看就可以了,或者到太湖看就可以了,那边的水很大,或者到海边去看。很多城市在讲他的特点时,或者是吸引人们去旅游时,他的口号可能也没有针对性。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在想,现在城市的形象宣传应该是必要的,因为城市要竞争,形象推广确实需要包装,需要提升自己的形象,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对自己的城市缺乏研究和提炼,打着形象的口号比较简单化,所以这方面的问题要解决。我觉得根本点是要定位自己的城市怎么区别于其他的城市,你的城市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是什么?怎么样把它提炼和表达出来,比如像旅游这样的角度,我觉得应该更有针对性。另外,城市宣传是要讲我的特点还是吸引人们来旅游,或者是要表明这个城市追求什么,可能每一个角度的形象口号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些口号必须基于对城市的美好的那一面的提升,所以需要整体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推出口号,应该能做成一个持续的,比如要表达什么是应该有一个系列的,广告语后面是有一系列内涵支持的,虽然同样是广告语,但是阐释的面要更丰富一些,否则就太单一了。从城市营销的角度来做这样的工作,可能效果会更好。

(责编:李哲、黄玉琦)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