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复建古城不是传统城市文化保护最核心的要素
[网友纸醉金弥]:留住城市的历史就留在了城市的根,城市才能成长。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怎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陈少峰】:历史文化名城其实是面临着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需要有很多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必然和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筑布局等等发生很多冲突,包括在建设新区时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本身的难度就很大。你想要继承历史文化名城的很多符号、元素、内涵、形态等等这些东西时,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的。我在想,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挑战是很容易陷入自我保护的一种比较保守的状态。换句话说,它确实需要保护和传承,但是可能花很多钱在保护上,实际上城市的竞争力方面不容易做好,比如有一些城市恢复了古城,但是恢复古城拉动不了旅游,因为人们不会专门为了你这个地方搞了一个古城就去旅游,人们见的仿古古城是很多的,而且古城没有传统的文化在里面,往往只是建筑本身,没有一种生活方式的要素,所以在旅游上也很难吸引人。
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复建古城也不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传统文化保护还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性的东西更多一些,所以现代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有一个定位,我个人认为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传承什么的根本要素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有一小部分仿古或者是修复文物等等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你是历史文化名城,你做的建筑就是传统的,可能适应不了现代城市发展新的格局,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很多关键要素,确确实实去保护。另一方面是要为谋求时尚性、前沿性的人群提供新的空间。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文化名城的做法从纯粹历史文化名城本身的角度来说,分两个部分比较好:一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在一个新区推动它的发展。回到刚才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很大的话,我们承受不起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所以需要有一个折中,把重点的东西保护起来。促进大繁荣、大发展,这个角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一般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比较深,观念比较保守,对新的东西往往比较排斥,但是我们现在发现,新的东西往往是在文化竞争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仅仅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符号、要素,并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竞争,所以要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还需要有继往开来的能力,要有创造力。比如在中西部的一些古都,我总是跟他们说,在历史上的古都并不是像我们今天理解的古都,那是代表着过去,历史上那个城市都是当时最时尚的,最有活力的,一直往前走的城市,不能够因为你的城市历史比较长,你就回头看,什么东西都想回到古代去,那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历史上没有人这么做,世界上也没有人这么做。历史上确实有人保护某些东西,但没有人一直回头看,搞很多仿古的建筑。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老城区确实需要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所以需要花很多钱,我觉得这方面确实难度很大。历史文化名城可能也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保留下来,那样可能会吃不消。
[网友河南中老年文人]:请问嘉宾,世界上那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可供我们参考借鉴?
【陈少峰】: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国家或者是城市,本身就是在文化艺术上比较重视的,在传承方面本身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像法国、日本,他们都是比较重视传统的保护和现代发展新格局的设计。总体上来说,比如像巴黎、东京,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像日本的京都在保护方面做得特别好,但是可能要牺牲一些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率,所以这是需要我们自己的选择。另外我觉得不同的城市应该借鉴不同的经验,相互之间有不同的经验,比如说北京确实很需要向东京这样的城市借鉴一些东西,因为它人口比较多,经济发展发达,又是首都,和北京比较像,有很多方面他做得不错,值得我们去学习。很传统的城市,比如说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可以借鉴像京都这样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德国、英国有一些城市把历史的元素,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的元素和旅游结合起来,这个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做,只不过我们还缺乏一些系统性,我觉得今后这方面可以加强。
大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友好想去旅游]:您曾说,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城市之间不断的竞争是好事儿。请问陈老师,小城市的文化该如何跟大城市“抗衡”灵魂才不会被吸走?怎样的城市文化才是有灵魂的?
【陈少峰】:现在有一个趋势,大城市化,这是一个趋势,或者叫城市集群化,就是一个大城市,就是一个卫星城,一系列城市群,连成一片,大城市化的格局,应该是目前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一个基本的走势。一个城市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城市到底应该多大,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大城市化好像并不是以人们的计划为转移,现在有很多人还是走向大城市,特别是年轻人更走向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富有活力,经济、传媒、夜生活、交往,甚至上学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年轻人不会像年龄大的人那样重视健康等因素,更愿意热闹,更愿意有活力、多样化的特性,所以大城市化肯定是必然的趋势。
大城市化很重要的特点是把年轻人给吸引走了,把有才能的人给吸引走了,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一个城市如果需要发展文化时需要有一个定位,我最近提出来一个城市应该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城市,要不就很难具有竞争力。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城市,这个城市需要具备两点:一是具备中心城市所具有的文化活力,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都是区域比较大的城市。
这个问题就来了,小城市怎么办?我觉得小城市很难。到目前为止,小城市除了保护住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之外,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产业特性去强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点,很难从整体上和大城市进行文化竞争,但是它可以做一些新的东西,这需要有很好的设计。我最近在广东某个地方参观时发现,这个地方有一个产业,各种各样的灯,是一个现代制造业基地,既有西方文化元素也有中国的文化元素,实际上可以做成一个灯都,但是他们往往会做成没有文化的,只有交易,什么都围绕交易。后来我发现,围绕灯都可以做很多种文化,除了交易文化,会搞很多交易中心,还可以搞灯的历史文化博览,可以搞灯会,灯的创意活动,用灯来打扮城市,变成最有特色的城市。还有一些灯用中国结晚上做夜灯,看上去很漂亮,做成一个灯文化,把灯文化做成城市文化的象征,但需要很多文化内涵、创意内涵,这是将来可以做的。当然有的城市代表了比较悠闲,有点乡村风味的城市,可能需要更多的保留传统。我想这两种走向可能是小城市将来在文化竞争中的生存之道。
[网友草莓berry]:文化部部长蔡武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时表示,“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那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您如何评价此观点?物质经济同文化发展之间,应如何发展促进才能形成全面的现代化?
【陈少峰】:其实我们现在面对的文化挑战是可能人们发展经济的意识很强烈,发展经济的意愿很强,对物质的追求很多,但是文化的建设和支持经济发展的文化建设方面有点跟不上。换句话说,我们在重视经济和发展物质时其实借鉴了全世界很多好的经验,自己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物质的东西缺乏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我们现在确实是在不断推进物质的、经济的现代化,但是文化可能就被甩在后面,包括我们现在碰到很多诚信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文化没有跟上造成的结果。我们可以搞一段时间纯粹的物质和经济的现代化,但是不能搞长久的物质和经济而缺乏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其实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比如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现在苹果一家公司做的手机利润比中国所有手机加起来的利润还要多,因为他懂得用文化来做经济,用人们的需求让人们多掏钱,这里面很多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对审美的要求等等的使用和应用,他们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推动物质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化现代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匹配。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这就是对应物质和经济增长的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今天物质和精神相互之间会有很多相互促进方面的要求,如果单靠某一个方面,就像车子只有一个轮子,很容易就倾倒,再也不能往前走了。
【陈少峰】:谢谢网友和我进行交流,我们现在做的城市文化建设其实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所以我希望今后和大家一起共同持续探讨,怎么样让城市更有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