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同三谈“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九项重点工作”--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汪同三谈“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九项重点工作”

2013年05月15日19:01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做客强国论坛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来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我们知道5月6号国务院部署了九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也确定了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此次会议也是内容较为具体,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今天访谈开始之前,首先来让我们欢迎一下汪老师,并且欢迎汪老师为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做一个解读。

  【汪同三】:大家好,网友好,很高兴又来到这里和大家讨论一些问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释放了三方面信号

  [主持人]:欢迎汪老师的到来,同时欢迎各位网友继续和我们进行交流和互动。我们知道5月6号这样一个会议确定了2013年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九项重点工作,我们也看到很多网友在我们发的预告贴下跟贴留言,其中有一位网友叫“老男人555”5分钟前刚给我们提问的,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吗?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和主线是什么?

  【汪同三】: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中国改革的开始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就是说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过去了,中国确确实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回过头去总结这30多年,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这样一条路线。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人民都是比较振奋的,习近平同志描述出来一个美好的中国梦,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也是要靠改革,所以,广大网友都提到了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使我们国家进一步富强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富强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使中国的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但是现在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它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外部环境确实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因为已经过去30多年了。这个变化怎么来解释?因为我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给大家先说一个经济的词,瑞士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帕累托,现在经济学里面描述一种状态叫做帕累托状态,什么是帕累托状态呢?帕累托状态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总体效果是好的,同时,它不会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失,顶多没有得到好处,但是你不会受到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状态。在70年代末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的状态应该说是一种帕累托状态,就是说,几乎全国所有的人、所有的阶层、所有方面的人都支持改革,都认为面对当时我们经济落后的状况,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够使中国振奋起来,使中国强大起来。在那种情况下,改革相对来说阻力少,因为大家基本都支持,没有什么反对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来看,应该说我们这种帕累托状态不存在了,就是说,如果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改革的效果,它的总体效果是好的,肯定是好的,但是,它会引起现有利益结构的调整。就是说,某项改革措施或者某些改革措施,会使某些人、某些阶层或者某些集团的利益要受到调整,或者是得到减少。这样的话,改革的阻力就会比以前大了,改革的难度就大大地提高了。

  我们刚才讲到6号国务院的这次会议讨论深化改革问题,我想,起码释放了三方面的信号。第一,改革一定要坚持下去。国务院专门讨论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个是基本上大家都有共识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取得现在的成绩,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地对外开放。第二,改革需要综合的、配套的,要有一个大的,比较高的,或者叫做顶层设计。因此我们讲,从新闻稿里可以看到,有各个方面的改革内容都包括进去了,人民网把它总结成九个方面,实际上应该不止,新闻稿里是这样说的,新闻稿是说,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但是注意后面是“等”,不是说就这九个方面,而是这九个词之后的“等”,也就是说我们要推进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它是一个综合配套、全面的,只不过在新闻稿里重点列出来了几个方向。列出来的这九项又说明我们的第三个信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从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领域开始改革。就是说要强调它的可行性,强调它的具体内容。所以,我想这三个信号是很重要的。第一是要坚持,改革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第二,改革是要综合配套,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进行改革。第三,要有具体的可行的战术性措施,从具体的某项改革入手。

  经济增长要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主持人]:其实我们知道,李克强总理在会议当中提到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实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在两会期间就已经提出来了,可不可以理解为,我刚才提到前九项重点工作的提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蓝图更加明确了、更加清晰了?

  【汪同三】:可以这样讲。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当初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设计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就是到上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第二步是到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的时候,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先看前两步,第一步是到上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这是一个纯经济的目标,只是讲GDP,乘以4,就是第一步的目标。第二步的目标是小康,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这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具体指的是人均GDP800美元,就是按照1980年的价格,那个时候人均GDP800美元就是所谓的小康标准。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前两个目标,当初设计的这前两个目标都是一个纯经济的目标,它没有牵涉其他的问题,只是讲的GDP或者人均GDP。所以,在80年代、90年代,我们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来“三步走”的前一步、前两步的战略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的版本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是GDP。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壮大,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除了经济之外,除了GDP之外,还要关心很多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给予适当的注意,不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这些问题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低效率的,而且经济发展是片面的,而且最后会毁掉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都表现在哪里呢?比如说,资源的节约,我们无限地浪费资源,低效率,这是不可持续的。环境的保护,我们把环境都破坏了,环境越来越恶劣,不仅仅经济发展是无效的,而且最后会严重地制约你的经济发展。

  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民生活,在80年代、9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人民生活的提高速度、居民收入的提高速度是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最后落实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那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面对这诸多的制约,从十六大开始,十六大我们提出来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个小康社会就不是简单的最早我们提到小康的那个概念,人均GDP800美元那个概念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就是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全面地发展,一直到十八大,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经济总量,还要关注其他各个方面的问题,关注社会的问题,关注民生的问题,关注能源的问题,关注环境的问题等等,我想这就是国务院会议提出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的内容。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防范通货膨胀

  [主持人]:您从您所研究的经济领域方面来说,您怎样看待经济体制改革今后的方向?将从哪些方面进行发展?

  【汪同三】:经济体制改革最主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的方向来深化我们的改革,主导我们改革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的,经济发展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我们刚才细化谈了一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如何明确的,刚才第一个问题问您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来看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进而有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位网友,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网友“看上去不美”说,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会不会有明显的转向?第二个网友名字叫“康熙穿越”,问您中长期的通胀因素是否会增加?需要引起我们哪些警惕?

  【汪同三】:第一个问题,央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个是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我们现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这位网友问到的央行到底要干什么。这个政策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以及国际上外部的经济环境,要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据我的理解,它要关注两个方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一个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防止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我们的货币政策,又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居民生活的。这是我们必须防范的。因此这两个方向都是货币政策要关注的。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那么会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增长,是会使我们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的预期指标今年是7.5%,会影响到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过于松了,那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现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基本上都在实行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样的话,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讲,现在货币政策坚持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非常必要的,既要积极地去支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年初提出来7.5%这样一个GDP增长预期指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必要的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出现货币的过度供给扩张,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是两个战线作战,两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要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具体形势,因此还要强调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要强调它的预见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最近李克强总理又提出来权威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我们以后在执行货币政策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去实现的。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方向。

  【汪同三】:这个方向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我们当前的形势需要的。第二个问题,关于通货膨胀。回过头去看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通货膨胀是我们的长期问题,改革开放这30多年中,除了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出现过两三年所谓的通货紧缩倾向之外,其他的将近30年的时间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通货膨胀问题。回顾历史去看的话,最高的通货膨胀曾经出现在90年代中期,1993年、1994年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我们通货膨胀率,也就是所谓的CPI高达24.1%,是相当严重的,这次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2010年前后,也出现过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少新的困难,所以,认真地去分析通货膨胀问题是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做一些分析的话,我们通货膨胀的性质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从经济学上讲,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一种叫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是太多的投资需求、太多的超前消费,造成的有效供给满足不了有效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通货膨胀的类型在中国的表现出现了一些表现,就是成本推动的因素在明显地加强,经济学里讲成本有三个,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土地。这三个因素是经济的主要的要考虑的三个因素,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个因素,它都有上涨,价格上涨的表现。劳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我们现在劳动工资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从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政策就是要使居民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相匹配,要使劳动工资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相匹配。最近从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看出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了,这是个好事。但是,长期的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劳动工资提高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会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二个因素就是资金的因素。资金的因素表现在我们的一些原材料,它的价格是在明显地上升的。土地价格的上升这是很明显的,这是大家都已经深有体会了。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除了原有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存在之外,又不断地在增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就使得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地学习、进一步地积累经验,如何应对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压力既有从国内一些因素产生的,也有从国外因素产生的。

  现在,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面对着国际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或者经济政策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比如说美国长期在实行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所谓量化宽松政策讲白了就是扩大货币的供给,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这会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影响到我国。欧洲我们讲它的问题是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背后,要想解决这个主权债务危机,不要说解决,缓解它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是要靠欧元的支持。现在日本更是这个样子,安倍晋三上台以后,他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实现货币扩张,货币供给的扩张。日本长期的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它一直没有摆脱通胀紧缩的阴影,它要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必然会采取货币扩张的政策。日本现在这个内阁,对于货币政策的要求是要在一定时期内使它的货币供给增长一倍。

  [主持人]:所以,像美国也要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

  【汪同三】:现在三大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是一种量化宽松,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这种政策必然会对我们国内的价格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既有自己内部的通货膨胀类型在发生变化,从原来比较单纯的需求拉动到现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的这样一个通货膨胀的因素,又有国际上那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三大发达国家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所以,防范通货膨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任务。

(责编:李哲、房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