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做客强国论坛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谈到的这两方面,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准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再把目光和焦点转移到刚才我们提到的九项重点工作中。有网友提出,在九项重点工作中既有备受关注的新型城镇化改革,也有铁路融资改革,还有资源价改等很多方面的改革。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下,这些改革将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产生哪些挑战?
【汪同三】:我一开始讲到这次国务院会议的三个信号,第一个是坚持改革,第二个是要全面配套,第三个要有具体的措施。刚才网友提到的这些问题就是讲的第三点,具体的一些措施,具体的我们改革的切入点。这里提到了城镇化的问题,提到了铁路的融资问题,我想讲讲这两个。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从经济学上来讲,城镇化是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相连的,它应该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就是说,你要实行工业化,它要集中,实现规模效应,实现资本和人力的集中,必然会形成城镇化。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当时的一些做法,现在回过头去看,是把城镇化和工业化给割裂开了,表现在80年代我们那时候搞所谓的乡镇企业,就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为了降低实现工业化的成本,人为地隔开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联系,典型的例子就是搞乡镇企业,所谓的离土不离乡,人是不做农业了,去做工业了,但是人还是在农村。这种结果一方面减轻了我们工业化的负担,降低了实现工业化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它有点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因为它割裂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现在之所以出现所谓农民工的问题,农民进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那个政策的一种遗留的影响。农民工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就没有像中国这么明显,他们大概没搞乡镇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强调城镇化,要把这一课补上是非常应该的。但是一定要认清楚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实现。比如现在放宽农民进入城市的限制,他进来容易,关键是他在城市能不能够待下去,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在城市有效地更好地待下去,我讲的有效和更好,是既对他们自己本身的生活可以保持稳定,可以提高,同时能够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作出他们的贡献。因此,我们讲,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它的根源是要掌握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要靠不断地提高工业化水平来实现城镇化的提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铁路的融资改革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取消了铁道部,把它的行政管理部门归入到交通部去,然后实际运作的那一大摊子搞了一个铁路总公司,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为我们的铁路事业的发展松了绑,这样才可以提出铁路的融资改革。所谓铁路的融资改革,就是摆脱原来铁路发展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这样一种局面,发挥社会资本发展铁路的功能。
[主持人]:就是民营资本进入铁路。
【汪同三】:非财政资金进入铁路发展事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所谓大,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体制上的大,从原来的单独国有变成社会型的,另一个大就是铁路所需要的资金本身是非常大的,就像我们老百姓,买个三万五万块钱的股票,或者买个三万五万块钱的国债,相对于发展铁路所需要的上千亿、上万亿的资金太小了,怎么样能够把散在民间的各类资本整合或者融合到需求巨大的铁路资金发展中,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现在提出来了铁路融资改革,真正要实现下去,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过程。
房地产问题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看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继续这个话题聊,可能很多网友注意到,在此次重点工作中没有提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调控,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
【汪同三】:股票市场这四个字、房地产调控这五个字,没有,但是它已经包含在九个内容之中了。比如股票,那肯定是在金融里面的,房地产既在投融资那儿又在民生那儿,更重要的是在民生里面。所以,应该说,国务院定的这个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已经都包含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不过没有讲得很详细。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关系到民生,更重要的它还关系到我们整体经济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此房地产的调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做什么工作?两方面。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要使那些所谓的投机需求不能够借房地产市场而得逞。
[主持人]:抑制房地产泡沫。
【汪同三】:另一个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更加努力地去提供保障性住房。我们的房改是从90年代开始的,当初因为经验不足,在房改中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说人人都要有房子,这和我们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分房子相联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房屋严重地短缺,居住条件极其差,但是,理论上是人人都应该有房子,这个房子分给你了就是你的,你还没有分到房子,理论上你应该得到被分配的房子。所以,这是一个误区。就是说,人人都要有房子。还有一个误区是什么呢?当时推进房改的时候认为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的住房问题,就推到市场上去就行。那时候我也在一个单位里做领导工作,每年分房子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后来说房改了,觉得解放了,可是这个问题没有了。特别是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的住房问题,造成了我们没有足够的重视保障房的建设和政府提高保障房的工作。因为住房是一个太特殊的消费需求了,它不是像吃饭穿衣那么简单,房子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所以,等到我们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突然发现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对那些中低收入特别是困难家庭,他们的住房问题怎么解决。
所以,从前年开始,我们政府在提供保障性住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的脑子里记住一个数字,就是到2012年年底的时候,全国累计的保障性住房是1800万套,2013年又提出来要新建成4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如果今年的任务目标能够实现的话,就是到今年年底,我们全国累计的保障性住房接近2500万套,这是在全世界没有的,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加强住房市场的改革,政府要做两方面的事,一方面是维持现有商品房市场的稳定、它的秩序,另一方面要更加努力地去加强保障房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保障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你把这一块的问题稳住了,才有助于更好地去解决整体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主持人]:也就是说,可不可以理解为,更多保障性住房投入的建设有利于房价的趋势,比如我们现在觉得,房价太高了,就是因为保障性住房不够,更多的人去买这个房子,造成房价的居高不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保障性住房利于房价。
【汪同三】:房价除了一些投机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供给和需求。如果你的供给相对不足,需求相对过于旺盛的话,必然会出现一个比较高的房价。通过保障房的这条渠道分流了一部分需求,而且这些需求都是刚性需求,分流了这一部分刚性需求之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会有所缓和,是有利于稳定房价。
[主持人]:谢谢汪老师。今天汪老师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从经济的角度,跟我们网友进行探讨了5月6号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的一些看法和解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先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在线交流和参与,下期节目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