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靖谈“《咬文嚼字》开‘咬’茅盾文学奖作品”--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黄安靖谈“《咬文嚼字》开‘咬’茅盾文学奖作品”

2013年05月09日16:27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做客强国论坛(资料图片)

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挑错非“拆台” 而是“补天”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您的职务是杂志社的执行主编,您能不能把杂志的名字标准读音给讲一下?到底应该怎么读?

  [黄安靖]:关于怎么读,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在1995年《咬文嚼字》创刊时,第三个字,是读jue还是jiao,刊物上是要打汉语拼音的,所以我们后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规范的读法应该是yaowenjiaozi.

  [网友孙亚非]:请嘉宾简要介绍一下《咬文嚼字》杂志,好吗?《咬文嚼字》为什么被誉为是文化的"啄木鸟"?

  [黄安靖]:讲到这个问题我要先介绍一下《咬文嚼字》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介绍之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咬文嚼字》被誉为语林的啄木鸟。《咬文嚼字》创办于1995年1月,当时这本刊物是一本很小的刊物,很多网友见过我们这本杂志,是32开的,最初是48面,现在变成64面了,是月刊,每月一期。这个刊物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应时而编,为什么会创办这么一本刊物是针对社会语文生活中的混乱状况,错别字、用错词、语法混乱等状况,所以创办了这样一本杂志。这本杂志的宗旨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这是我们的办刊宗旨。

  读者对象是五类人:编辑、记者、校对、节目主持人、广告制作人,国家有一些领导部门指示我们,根据他们的指示我们增加了两类人,中学语文教师和文秘人员,所以读者对象是这七类人。为什么我们被人们称为啄木鸟,不管是树木还是森林,总会有虫子,总会生病,树木、森林生病了谁来医治?就是啄木鸟。语言文字也是一片森林,我们称之为语林,语文的运用也会产生问题,比如会写错字,用错词,还会出现语法错误,还会出现逻辑修辞不通等等,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也是需要维护的,也是需要医治的。我们咬文嚼字就充当语林的啄木鸟,被人们称为语林啄木鸟,所以得到了这样一个绰号,我们比较乐于接受这个外号。

  [网友真理埋在后花园]:请问嘉宾,《咬文嚼字》此次为何选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开咬"?

  [黄安靖]:我们咬茅盾文学奖是在去年9月份就定下来的,当时莫言还没有获茅盾文学奖,我们为什么选这个选题?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不仅是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花大力气创作的,各出版社出版这类著作时往往是花了大力气的,有些出版社是倾全社之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该是代表了中国目前图书的最高水平,所以人们对它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咬”这样的著作具有指标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咬嚼的效益,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这就是我们选择这个选题的原因。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给茅盾文学奖挑毛病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做文字的美容师,能让传世的作品更加光彩夺目,我们是为了让作家对语言有更深切的认识,对语言规律有更准确的把握。我们和新闻媒体也说了,我们再三强调,我们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挑错不是“拆台”,而是“补天”。

茅奖名篇常见差错是词语误用和知识性差错

  [网友霓虹小巷]:从这次已经"咬嚼"过的茅奖名篇来看,哪些错误是常见的、常犯的?

  [黄安靖]:因为《咬文嚼字》从创刊到现在咬过百家讲坛、咬过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去年咬过网络语文,这次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发现和以前咬的有不同特点,它的简单差错是比较少的,就是低级的差错比较少,里面的错误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误用,比如《暗算》里面把口风紧误成了风声紧。把“梦呓”误成了“托梦”,把“另眼相看”误成了“刮目相看”。《尘埃落定》把“铃铛”误成了“驿铃”,把“不可思议”误成了“不可理喻”等等,词语误用是比较多的,这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点。另外一个特点,知识性差错也比较集中,比如《暗算》中说邓演达是保密局杀害的,实际上邓演达去世时保密局还没有产生。再比如《暗算》中说算盘有101颗算珠,有些算盘是一档7个算珠,有的是6个,不管是7个还是6个,也不管有多少档,不可能是101颗,应该是6个或者7个乘以档数,101除了本身和1乘之外不可能和任何一个数乘,所以是不可能产生101颗算盘珠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说北斗七星环绕着月亮,我们知道北斗七星是恒星,出现在北部天空,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是围绕地球转的,北斗七星不可能围绕月亮转。站在北半球晚上看天空,北斗七星出现的位置是在北部,而月亮一般是出现在南部,天空偏南部的地方,所以不可能北斗七星围绕月亮,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性差错也是比较集中的。

另外是错别字,错别字相对很少,不像去年的网络语文,今年看茅盾文学奖低级差错很少,一般的错别字也很少,只有少量的,《尘埃落定》中把一幅对联的“幅”和一副图画的“副”给搞混淆了,这可以看出茅盾文学奖是作家认真创作的,出版社认真打造的,所以低级差错很少发现。

"咬嚼"经典帮助我国出版业更好地展示汉语魅力

  [网友雨后有惊喜]:嘉宾您好,"咬嚼"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何在?

  [黄安靖]:今天新闻出版业发展突飞猛进,这几年新闻出版速度发展也非常快,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数量已经突破了40万大关。中国正在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但是在图书数量迅速上升的背后,我们认为更应该关注图书出版的质量。只有在保证图书语言文字质量的基础上,新闻出版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所以检查经典著作具有指标意义,发挥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咬嚼”效果,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强经典著作的编辑出版,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种大背景下要加强经典著作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检查这类作品时能够发挥示范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咬嚼”效果。同时我们认为出版从大走到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实现国家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过程,经典作品应该是走出去的优先品种,我们现在国家强调出版要走出去,实际上走出去是经典作品走出去的优先品种。图书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实际上经典作品走出去是我们展示汉语魅力的过程,我们应该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我们要把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经典作品拿出去,而不应该把错误多的作品拿出去。所以我们“咬嚼”也“咬”经典作品,这样才有意义。

  [网友中街老叟]:老夫有个"犀利"的问题抛给嘉宾:过分"咬字嚼文"会不会响影语言字文的多元化展发?如果你能读懂老夫这句话,你就能明白老夫的深意,呵呵。

  [黄安靖]:其实我们很重视这一点,其实我们早就考虑了这一点。我要说的是,过分咬文嚼字,或者不当的咬文嚼字确实会影响语言文字的多元化,也会束缚作者语言文字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强调是适当的“咬嚼”,正确的“咬嚼”,我们不是过分的“咬嚼”,不是不当的“咬嚼”,所以我们要“咬嚼”,要让被咬者心服口服,也要让读者心服口服。所以《咬文嚼字》创刊到现在,被我们“咬”的作家基本同意我们的“咬嚼”,提出反驳意见的非常少,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这一点。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语言文字有其内部的规律,有许多基本的东西我们是要尊重的,比如说要把字写对,把词写对,把语法说对,这是最基本的规律。不管是作家也好,还是普通的读者也好,还是这位网友,我想都同意这个观点,比如我尊重提出意见的网友,尊重的“尊”肯定是没有走字底的,如果加个走字底,肯定网友也会反对的,我们有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这应该是利益的利,而不是力量的力。我想这位网友也会同意,过分的“咬嚼”确实不对,影响了语言使用的多元化,但基本规律是要遵守的。

  [网友魂灵几多钱]:给"名家"挑错,有压力吗?新闻里说很多作家都表示欢迎"被咬",是真心话吗?

  [黄安靖]:在办刊的早期,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你说别人的错误,别人总会有忌讳的。我们在办刊过程中逐渐发现,“咬嚼”所要涉及的对象很少有反对的,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被我们“咬”的的人基本上都很乐意,很少有人反对。是人们自觉维护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我们当时小瞧了人们自觉运用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大部分人是有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得,只要真错了,你指来他是毫无意见的。以前我们也“咬”过作家的,当时上海的一位女作家没有被我们列入,最后她还向我们抱怨,说为什么不“咬”我?去年我们“咬嚼”网络语文,一位青年作家也把他的作品拿出来让我们“咬”,但是我们告诉他我们“咬”的是网络语文,你的是图书文章,我们不能“咬”。所以被我们“咬”的作家基本上都没有反对的,这和人们自觉维护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自觉性有关,绝大部分都有这个自觉性。

  今天咬茅盾文学奖的意义也是一样,大家都表示支持。莫言很忙,开始我给他发消息时没想到他会回,他很快就回我了,而且表示欢迎。当时我给刘醒龙打电话时他也表现欢迎,他还说是我们《咬文嚼字》的忠实读者,他主持的一本杂志,人手一本《咬文嚼字》,他都给他们定了。他家里有两本,他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也定了,他把《天行者》那本书寄到了我们编辑部。这些大家对语言文字是很尊重的,对文字的意识是很强的。

  [网友一篓蟹]:这些年《咬文嚼字》没少举办活动,经常掀起语言文字全民找错的风潮,这期间有什么经历是您印象深刻的?

  [黄安靖]: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个关键词是“感动”。《咬文嚼字》每年都要进行大型的调整活动,每次活动都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被“咬”对象热情配合,像茅盾文学奖作者一样,他们热情配合,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我们每一次活动宣布之后有数万的读者参与活动。去年“咬”网络语文最高大概有11万读者参与。而且我们每次的活动都得到了媒体的大力宣传,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报纸、电台、电视、网络新闻都是铺天盖地的给我们进行宣传,因为各地领导也非常重视,中宣部有一个《新闻阅评》,多次在上面介绍我们的活动。去年“咬嚼”网络语文中宣部的出版动态也进行了重点介绍,所以我觉得非常“感动”。

  另外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辛苦”。第一个关键词是感动,第二个关键词是辛苦。我们编辑部的人员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大家不畏艰辛,2004年我们组织了“给城市洗把脸”活动,编辑部所有的人员分头在北京、西安、武汉、广州等12个城市调查,到北京去的同志在街头大概走了7天,脚上起了好几个泡,所以比较艰辛,这是两个关键词。

 

(责编:彭心韫、房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