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减灾委专家李京、北京师范大学张强谈四川芦山地震应急救援--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国家减灾委专家李京、北京师范大学张强谈四川芦山地震应急救援

2013年04月20日19:16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技术委员会主席李京(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强做客强国论坛

【李京】:各位网友好。

【张强】:各位网友好,我是汶川地震参与工作的一个志愿者张强,向各位问好,也希望借助这样一个新的灾害的挑战,来重新审视和检验我们在汶川这样一个灾害之后总结的经验。

雅安地震应急反应速度提高,抗灾安排整齐有序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和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你们对此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怎样的总的初步评估?

【李京】:这次地震从地震的级别和地面的裂度都比2008年汶川地震要低,2008年是8级,这次是7级,所以,造成的破坏和伤害应该是比汶川地震要小。预计无论是伤亡人数和房屋倒塌等灾害损失,都要比汶川地震那次小得多。目前我没有看到最新的伤亡人数有多少,但是我估计在未来几天内,伤亡人数会逐渐报上来,所以数量逐渐会增加。

[网友liudaniu]:经过汶川地震后,在灾难发生时,大家是否都提高了在地震中的应急能力?此次地震后的反应是怎样的?

【李京】:应该说,经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和这些年的经验总结,这次地震的应对可以看出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无论应急反应的速度,还是整个安排的整齐有序,都比汶川地震时有大的进步。比如说,汶川地震刚发生时,对于灾害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分析重视的就不够,所以对于灾情的掌握上就慢了一拍。汶川地震发生时,没有马上启用航空遥感技术和其它的信息收集技术来收集关于灾情的情况,而等到决定采用的时候天气又不好了,所以信息获取晚了很多。而这次我们从网上看到,灾害8点02分发生,9点18分就已经派了直升飞机前去获取信息,了解灾情,从北京10点钟左右就派了侦察机过去获取灾情。中午12点左右,我们已经可以从电视台和网上看到航空遥感的影像,并据此分析受灾情况。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反映出我们的应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视信息的快速收集,因为只有获得了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够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准确的决策,把有限的救援力量投入到关键点上。另外,在几个小时内就精确地确定了受灾最重的地区和范围,并派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同时迅速安排了重型救援设备派往灾区。应该说,这些都反映出了我们应急的速度加快了,应急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更加专业了。正如李克强总理这次特别重点强调的,要科学地救灾,这次我们在应急中充分反映出了这一点。还有在上次救灾的一些经验,这次也都派上了用场。比如说,在汶川地震时的初期,大批的志愿者前往灾区,然而后来发现在这种山地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大批志愿者直接到受灾最严重的现场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这次也是从一开始就呼吁,非专业志愿者暂时不要进入到救灾的第一现场,这样就避免了现场的混乱和再发生余震的时候伤及这些志愿者。这也是从上次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并在这次及时地用上。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此次抗震救灾,如何把握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的问题,怎样保障进度?

【张强】:这个问题在当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讲这个72小时,既是根据世界综合的救援经验确定的时间段,也要根据当前的山地救援,如何保证救援效率。最重要的是有几个方面保证的问题。第一,大家都很关注交通的问题,现在救援都需要进入现场,但很遗憾,我们的道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我们的解放军同志都有牺牲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提醒大家,如何确保救援通道的通畅,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刚才也和交通部应急中心的同志有沟通,他希望我转达给大家,现在已经有4支专业救援部队挺进现场,已经开始道路抢险应急工作,希望大家知道经过汶川的过程之后,国家的专业力量已经建设得比较成熟和全备的。现在已经可以在应急抢险阶段,国家的这些专业救援队的力量已经在逐步充分发挥。希望同志们要保存好资源,要配合好工作面的布置,因为工作面是有限的,救援的通道也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做好配合。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对于外界的志愿者、亲属、关心的人们,一定要记得,汶川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这场战斗肯定不是三天72个小时能够结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会面对复杂的家庭、个体、社区的重建过程,这过程中需要大家给力的部分非常多。也期望大家配合好,如何让社会组织、政府力量以及当地的力量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在讲72小时的问题中,这也是需要我们和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物资的问题,这和交通又是相辅相成的。现在我们说在空中救援,包括一些通道中已经开始有一些救援物资的准备。据我了解,像壹基金等民间力量,已经从西安、梁山等各地方开始物资调运。我们也要保证有一些核心高效的食品物资维持灾区人民的需求。在讨论进展的时候,我们要维持生命中可以持续的过程。通讯需要,现在灾后心理的理念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如何保持灾区里正在等待救援、正在自救、互救的群众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能够让他们抵住自然灾害的冲击,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些信息。在汶川中,我们探索的一些方法,空投一些收音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讯系统的恢复是需要一个过程,让灾区人民知道如何维持和内部的资源消耗、体能保障,包括我们的信念。这也是在保证72小时中救援的进展。这是目前看来最主要的几个需求。我们刚才也提到医疗储备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从现场到后方的分层级的医疗处理机制和队伍,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救援的最终效果,最终效果不仅是要把人救出来,还要让受灾人民的身体状况控制好,也就是要救活人。还要救好人,要让他心理状态、社会状况都很稳定。这是从就人、救活人、救好人三个层面的需求。

[网友赐予我力量吧]:四川地区近几年接二连三的发生地震,国家是否应该着重对相关地震带加强防御措施?对于密集地震带的居民是否应该组织搬离地震带,以免更多伤亡事件发生?

【张强】:首先,地震肯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作用过程,无论在科技和政策防范上都是全球的重大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还是一个政策问题。赐予我力量吧这位网友的问题,是我们应对灾害中巨大的挑战。第一,从科学层面说,如何划分高风险带、低风险带,这是需要特别系统论证的问题。听起来很简单,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地球的地质活动的规律,这也是人类当前面临的科技挑战,大家也知道,这些年我们对能否预测地震的发生关注非常多,老百姓会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什么没有能力回答这些,答案是很遗憾的,还没有实时、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我更想提醒各位,这还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划分高和低的问题,我们通常会提醒对高风险带有一些特别的政策措施。但这个政策措施不仅仅包括对高风险带撤离的问题,大家也知道,对于世界上有的地方也成为高风险带,但他们相对的应对措施,有建筑的新型化,我们采用一些新型的建筑可以应对。大家知道,对于一个整地区的撤离波及和影响不是那么简单,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包括谁来做这个决定,怎样决定,移到哪里,哪里可以接受。低风险带是不是一定那么安全,能够做到人的资源承载,特别是社区融合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逐步总结,不仅仅是汶川,还有卡特里娜,还有很多地方都在地震,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集中在最安全的地方居住,如何让人们在民主共识的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决策,这也有赖于各位网友和有识之士参与,不仅是要解决科技发展问题,也要解决公共决策机制的问题。

 

(责编:黄玉琦、房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