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保证
[网友迷你考拉]:2012年,我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下依然呈现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但是有人分析这种GDP的增长更多的是依赖政府“稳增长”的政策,您觉得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的2013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朝哪些方向转变?
【汪同三】:这个问题提得很高级。不可否认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出现困难比较大的局面的时候,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更重要的。从我们国家过去的这几轮开始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践来看,我们政府做了很多事情,应该说这些事情做得是必要的,成效也是比较显著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带来一些问题。带来问题,我们要积极正面面对它,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做得更好一点。总体来看,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政策,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前一段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到2011年以后调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大的方向都是应该肯定的。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两会,我们已经确定了2013年我们宏观调控的任务表述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大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它必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来保证我们2013年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在大的表述之下,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要保证实现它的积极性、有效性。就是说要灵活地对国内外形势的具体的变化作出适当力度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2013年我们经济的有效增长。
[主持人]:还是要依据国际的形势来调整自己。
【汪同三】:对。比如说如果下半年通货膨胀比较压力大的时候,我们货币政策就应该及时作出一些更稳健的措施来。如果国际经济环境中又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大的恶化因素,我们的货币政策就要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国内经济较少受到国际影响的冲击。
[网友庐山]:今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6月保持50%以上,表明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升走势。嘉宾如何分析?中国经济真在温和复苏吗?对国际会有何影响?
【汪同三】: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内的预测机构以及国际上的预测机构,都预测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比2012年要快一点,叫稳中趋升,我还是想更多地强调“稳”。中国能保持一个8%左右,7.5%,今年两会上定的我们预期增长指标7.5%,现在看来完成7.5%的指标,可能性还是相当大,我们大概可以保持完成8%左右的增长速度。我们现有的基础,一开始讲到现有的基础,应该使中国经济在2013年有一个8%的增长,可能比8%高一点,可能比8%低一点。什么因素能够影响它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的呢?就是国际环境。如果国际经济环境趋好的速度快一点,不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我们机会利用得比较好,我们经济增长会比8%高。如果国际经济环境又出现一些其他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件,比如欧洲有哪个国家要倒台,经济要垮台,或者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也可能比8%再低一点。所以,我想升不升,我们希望它升,但是在目前阶段,更多是强调稳,能够稳住我们的经济增长,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地去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以使我们在稳的经济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效益,提高我们的质量。
[主持人]:这个稳不仅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努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外部环境的因素在,所以要达到这个稳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保持稳,我们稳中去求升。
[网友开着奔驰上强坛]:3月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增长3.2%,创10个月新高。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9%,增速略有下降,出口额同比增长21.8%。这些数据传递了哪些讯息?
【汪同三】:这些信息,第一,说明我们现在还可以。作一下横向比较的话,我们3月份的数据,特别是经济增长方面的数据,要比世界平均水平强,要比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强,甚至比其他几个金砖国家也要强一点,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问题,问题主要是在价格,就是CPI,涨到了3.2%,是需要警惕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根据我们的经验,CPI 0-2是一种正常的价格波动,这是欧盟国家的标准,0-2,因为价格不可能不动,它要动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保持经济比较快的增长,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稍微容忍得宽一点,我们大概可以0-3,在0-3这样的范围里头认为是一个正常的波动,但是越低一点更好,最好是0-2。超过了3%,3-5之间,应该说这是一种温和的价格上涨,我们认为它是价格上涨了,但还是比较温和。如果你的居民收入增长足够快,经济增长足够快,也还勉勉强强可以接受。超过5%就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价格上涨了,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来抑制价格上涨。如果超过10%,这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所以,3.2%,这是还没有达到今年年初的预期指标,预期指标是3.5%左右,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指标。但是,这种上升的趋势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30多年里,只有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那两三年,我们遇到的不是通货膨胀问题,遇到的是有点通货紧缩的问题。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困扰我们,最高的通货膨胀率是在1994年达到了24.1%。所以,对于价格上涨的问题,我们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现在我们通货膨胀的类型发生了变化。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一种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什么呢?供不应求,有效供给满足不了有效需求,但是需求很多,只有通过价格上涨来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一种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我们在80年代、90年代甚至本世纪初所经常遇到的通货膨胀的类型。对于这种通货膨胀,我们逐步地积累了一些经验,怎么样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来抑制需求,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在明显地增加。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价格上涨是由于成本上升了,而使最终产品的价格不得不上涨。我们如果分析成本的话,最主要是三个成本,第一个是土地的成本,第二个是劳动力的成本,第三个是资金的成本。这三个成本里面,资金的成本往往还会表现为原材料的价格问题,世界市场上原材料的价格是波动得很厉害的,而且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资金的成本。土地的成本,大家都知道,分析房地产价格为什么那么高呀,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价格的上涨,土地财政造成的土地价格在上涨,所以现在土地的成本在上涨。还有就是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目前来讲,还有它的必要性,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经济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这样一种状况就造成了我们比较大的收入分配问题和比较大的经济结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会阻碍我们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在十六大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要提高居民收入。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枣核型,就是两头尖尖、中间出,我高收入不多,低收入也不多,多数是在中间的中等收入,但是我们国家居民收入结构有点像鸭梨型,就是高收入不多,低收入一大陀,中等收入提不起来。所以,在十六大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来提高总体的居民收入水平。就要改变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局面。但是这种局面的改变,它一定会带来一个问题,在经济学里讲,劳动工资的增长要和生产率的增长相匹配。如果劳动工资的增长高于生产率增长的话,就会造成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现在我们面临的状况,因为我们过去的情况是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我们现在要调整这样一个局面,那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要使劳动工资的增长比生产率的增长要快一点,这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居民收入增长落后经济增长的一个局面。它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这么做的话,又必然地会带来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从我刚才分析三大成本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它都有一个成本向上推动的这样一个因素,也就使我们目前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基本上是需求拉动类型的通胀逐步向两种混合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而且在以后,成本推动的因素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好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出现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因素,是说明经济成熟了。你说发达国家,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就是东西发愁卖不出去,千方百计吸引人家买,是有效需求不足。但是它的价格为什么还上涨呢?还是成本的问题。因此,当一个国家的价格上涨表现出越来越多成本推动因素的时候,说明经济在成熟、在壮大,从这一点来讲也是一个好事。但是毕竟甭管什么因素造成的价格上涨,对于老百姓,都不喜欢。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去遏制它。这就有一个经验的问题,我们过去几十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积累的经验,更多的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如何应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我们还经验不足,还需要继续摸索,还需要积累经验。这就是我说为什么看到CPI 3.2%,是不能放松警惕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