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凤杰、翟东升谈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曲凤杰、翟东升谈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

2012年12月06日13:55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摘要】: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双方不仅交流了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看法,而且深入探讨了产业合作的可能性,使对话由虚变实,虚实结合,在务实合作领域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尽管各自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合作的切入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磨合,但是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潜力是很大的。增加互信是两国经济合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印两国不存在明显的战略对抗,从发展态势上来看,中印关系也趋于改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曲凤杰博士做客强国论坛照片

【曲凤杰】:网友们大家好!

【翟东升】:强国论坛的网友们大家好!

中印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成果丰富,意义重大

[网友小箩卜头]:曲凤杰博士,据说您参加了中印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请您给网友介绍一下参会的相关情况吧。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曲凤杰】:我是以专家的身份有幸参加了中印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会议,整体上感觉,实际上气氛是非常好的,感觉中印双方合作的动力其实都很强,从会议上双方参与人员对一些议题的讨论和对一些合作领域的看法,双方都有很大的期待,对对话以及包括以后对话机制。因为这是第二次对话,实际上第一次对话在北京举行,这仅仅是两次对话会,第二次对话会比第一次对话会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务实合作领域,已经开始找到一些比较好的切入点。中印双方不仅是政府层面的交流,而且还有企业方面的互动和交流。所以,整体上感觉第二次对话比第一次对话取得很大进展。

我们以往跟中印的合作,包括双方的接触还是比较少的,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毗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以往的交流还是比较少。但这次对话,我的感受是,第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实际上中印双方还是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有很多方面还是互相了解不够。另外一个感受,在全球背景下,包括美国重返亚太这些背景下,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希望谋求和对方的合作,这是我第二个感受,这种合作,就像我刚才讲的合作的动力确实是明显增强。第三个感受,毕竟是由于第一个原因,双方缺乏了解,找到合作切入点方面还需要磨合。

[网友戒烟限酒]:请问嘉宾,中印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都取得了哪些成果?签署了哪些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曲凤杰】:这次对话取得的成果比第一次对话取得的成果要丰富很多。首先,签了四个政府层面的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同时签了七个企业间合作谅解备忘录,涉及的金额是48亿美元。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里面重点谈的是铁路合作,节能环保领域在能效、节水、污水处理等方面也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双方还就下一步开展联合研究达成了共识。

另外,战略经济对话是两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和协调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次对话会上,双方就投资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我方还提交了一个对于印度的投资环境评估报告,对印方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尤其对中资在印企业,比如华为、中兴遇到的反倾销和安全审查等问题,以及印度对我中国电力设备加征进口税等我们核心的关切,跟印方进行了交流。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不能很快地解决,但是通过这种对话,直接能反映企业投资以及贸易合作遇到的问题,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网友春暖花开323]:为什么要跟印度搞战略经济对话,这是哪一方的提议?

【翟东升】:全球第一个战略经济对话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印度方面于是提议中印之间也搞一个。现在中印之间也搞类似中美间那种大国竞合关系的制度性对话,凸显出我们对印度这个新兴大国伙伴的重视和善意,这正是印度方面乐见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这一态势有助于构建多极而和谐的新型大国关系。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两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国有可能进行政治对话和军事对话吗,从经济层面如何增加互信?

【曲凤杰】:第二次对话比第一次对话有很多突破,第一次对话的议题主要是双方各自交流本国经济形势以及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也对各自本国的各领域的产业发展进行了一些介绍,交集相对比较少。而这次对话,双方不仅交流了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看法,而且深入探讨了产业合作的可能性,使对话由虚变实,虚实结合,在务实合作领域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尽管各自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合作的切入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磨合,但是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潜力是很大的。

的确,增加互信是两国经济合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互信不足也是当前阻碍中印经济合作进一步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我认为,中印两国不存在明显的战略对抗,从发展态势上来看,中印关系也趋于改善,而且国际环境整体上有利于中印关系的改善。印度明确表示不参与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行动。作为两个共同崛起的大国,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也不仅符合中印两国的各自利益,也会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中印两国应学习和借鉴彼此经验,相互开放和共享市场

[网友得意不忘形 ]:请问嘉宾,您如何看待印度的发展模式?

【翟东升】:我认为印度到目前为止,它所选择的道路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说中国模式是不完美,那么印度模式是存在重大错误。

它的问题首先在政治制度的超前上。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需要同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应当相称,如同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脚的大小选择鞋子的尺码。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但是超前选择了一个尺码。它目前的制度安排,对于印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是太奢侈了点。我们都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奢侈品。当今世界上凡有体面的民主制度的国家,无一不是先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崛起再过渡到现代民主制度的,即便连美国也是如此,工业化赶超欧洲之后才逐步扩大选举权。印度把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利分享的先后顺序搞错了。

第二大问题在于它的经济发展模式,试图跳过工业化,直接去搞高科技;试图逆比较优势,而不是顺比较优势去发展经济。印度的投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上的左翼思想在各个大国中可能是最严重的。二战后的历史证明,凡是这么搞的都发展不起来。它的IT软件服务业,是嫁接在西方需求上的一种瘤状物,对其整体经济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吸收了本国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本,但是却无法对本国经济尤其是工业化形成有效的反哺,反而拉高了汇率水平和部分要素价格,所以其作用要做两面分析。当然,最近其政府开始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突出基础设施和工业就业。然而问题还是在于政治和法律体制对于相关政策效率的限制。关于这一方面,我建议有兴趣的网友读一读美国学者阿图尔?科利的专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一书。

[网友戒烟限酒 ]:中印两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增长极,请问嘉宾您如何看待中印发展道路?

【翟东升】:中印作为两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文明古国,其道路的对比非常发人深省。第一个对比点应当从两国的战后建国开始说起。中国靠的多年的战争和彻底的革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我们同英、美、法、苏、印、越乃至联合国都交过手;为了彻底改造中国传统社会,我们经历了非常惨烈的内部革命和继续革命。印度则靠非暴力政治抗议,逼走并继承了英国殖民者手中的政权,而其传统社会,包括地区差别、阶层差异、种姓制度、传统文化等等则基本未受冲击。

然后一个对比点就是对先进国家的制度学习。世界进入大众政治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出两大类制度模式,一种是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市场经济制度,以美英法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赋予人们以选择的自由。另一种是全能主义政治体制+计划经济制度,以苏联为典型代表,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政府权力对信息的支配地位。两者各有其功能,前者以财富创造见长,后者以战争动员为能。中国和印度在这两者之间学习的恰好参差了。中国先是学苏联那一套,然后80年代之后逐步放弃了它的计划经济,改为师从欧美日,搞起了市场经济,所以今天的中国是“全能主义政治+市场经济”,既保留了大规模政治动员和全面深度管治的潜力,又获得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当然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而反观印度,他们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主法治+计划经济”先是从原宗主国那里学得民主法治的政治框架,然后又师从苏联学了一部分计划经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们那边牵头与我们搞战略经济对话的机构是国家计划委员会,而我们早先的计委则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发改委。印度的国有企业很多且很低效,印度的民企也在被不断逼着离开本国,投奔国际市场。

第三个对比点就是经济发展策略。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全部都是经历过痛苦的工业化的,全部都是经历过高污染的。中国从92年之后急剧工业化,把人家半个世纪的痛苦和污染浓缩进二十年里完成,所以身处其中感受尤其突出。但是这是一条带有普遍性的道路。六年前我在欧洲工作时,经常有欧洲同事与我辩论中印经济道路的优劣。我那时便告诉他们,印度试图避开工业化是根本性错误,这一轮印度的崛起与中国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十年的高速,无非是依赖两大部门的繁荣,一是高科技IT外包,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两个拉动力的可持续性都是有严重问题的,印度的制度改革红利其实并没有真正表现出来。今年印度经济增速在金砖四国中率先下滑,卢比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高企,说明我的判断是对的。最近欧洲同事来京访谈时提到当时的争论,不得不承认我是对的。

[网友小小教书匠]:请问嘉宾,您认为印度的未来潜力和优势都有哪些?

【翟东升】: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当下的落后,也就是后发优势。中国在赶超过程中,别人已经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来了,我们只要善于借鉴,就可以做得不错。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如此。这就是后发优势。几乎所有先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莫不如此。100年前,英国在谴责美国企业剽窃;四十年前,美国在谴责日本企业剽窃;三十年前,日本在谴责韩国企业剽窃;今天,全世界谴责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二十年之后,我们驻印度使馆的外交官可能就在与他们交涉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今天中国人渐渐地发现西方能学的,好学的东西都差不多了,而在印度人看来满世界是可以“拿来”的东西。当然,这“拿来主义”也是需要制度基础和主观努力的。

印度的第二大优势就是它的战略地位,我称之为地缘政治中的“较无害角色”。在美国眼中,它比中国无害,反而是可以拉拢和利用的对象。在中国眼中,它也不是最紧迫的挑战和威胁。所以,这样一种地位,给予它很大的行动自由:无论印度人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受到真正的外部惩罚和报复;无论印度人想要什么,哪怕核技术,外部大国都可能会乐于提供。

第三大优势,我觉得是它的精英人口。我个人接触过不少印度精英,感觉他们的综合竞争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在跨国公司中,都是非常突出的族群。联合国今年招考,专门提示印度裔不要报名,因为在联合国的雇员中印度人已经“过度代表over-represented”了。未来这部分精英人群,绝对数量不小,国际能量不小,手中掌握的资源不少。一旦印度内部改革到位,则形成的聚合效应非常可观。

还有一个潜在优势,有许多西方人说是印度的年轻人口。这种说法我认为需要辨证看。人口多,劳动力便宜,固然是潜力。但是,只有当人与足够的资本相结合的时候,才是人手,(财富的创造者)否则只是人口(财富的消费者)。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资本积累不足,在此背景下,如果一味拒绝外资,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又低,国有企业对有限资本的浪费和贪污严重,那么人口多只能是麻烦。顺带说一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社会政治动荡基本上需要这样的几个前提,一是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一个阶段高峰,二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企,三是通货膨胀率高,有这三高,基本上可以预测发生政治动荡是高概率事件。二战之后欧美的婴儿潮,到了1960年代的后期是这帮人的青春期,失业和通胀又有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席卷欧美的左翼政治浪潮。最近阿拉伯之春,看起来是某种思潮的作用,但是背后也是非常明确地符合上述经济人口三要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92年之后经济改革带来的巨量年轻人口现在开始步入社会,对印度政治体系的冲击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黄玉琦、房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