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者按】5月25日16:0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中国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积极推进中国城镇化”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网友气泡红酒]:李克强总理说:“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请问嘉宾,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管清友】:以人为本实际上涵盖两个人群,第一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农民工群体,现在有将近17%的所谓半城镇化人口(既是城市常住人口,但是没有户籍,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他们是这一轮城镇化的最大受益群体。第二个群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居民,第二是农村居民。这两个群体也将因为城镇化的过程而获益,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都因为城镇化的推动而获益。 【详细】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一个趋势,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网友吃着火锅唱着歌]: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周期,如果全面实行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哪些问题和难处,需要我们处理?
【管清友】:农民工的市民化确实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一个趋势,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目前又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不现实的。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当中,应该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逐步的解决一部分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这样在五到十年之内,争取让大量的农民工真正变成市民。 【详细】
城镇化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个改革命题和一个开放命题
[网友吱吱的故事]:请问嘉宾,农民都进城了,那谁来种地?中国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粮食减产?
【管清友】: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过程,农民进城之后,农业的生产经营制度也要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就是从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粮食的生产与种粮农民的人数没有必然联系,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经营程度,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 【详细】
城市群体系的建设要更多地体现市场的作用
[主持人]:城镇化过程当中,东西部地区有什么不同的历史任务?
【管清友】:从改革角度来讲,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过程当中面临的共同任务。现在地方改革诉求很强烈,对于中央倡导的改革态度也是非常积极。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讲,东部地区主要是提升原有的城镇化水平,而西部地区更多是依托工业化而进行城镇化,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城际之间的高铁、铁路、机场需求很大。 【详细】
中国的下一轮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网友动走西看]:请问嘉宾,据您所知,欧洲的城镇化有何特点?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管清友】:欧洲的经验特别值得中国学习。欧洲的城镇化是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人口和资源并不是向单一的中心城市过度集中,而是多中心的格局。这与美国、日本的城镇化是不一样的。美国、日本的发展基本是大型城市群和城市带,来带动周边的发展。大型城市带的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种种“城市病”,小城镇在中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城市病”的解决,也是一个城市治理水平提高的过程,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聚集,中国的很多大型城市仍然有人口聚集的空间。 【详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