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

[摘要]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在任何教育环境、任何社会环境之下,都有极端的个案,这是不可能杜绝的,或者说完全让极端个案消除的。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它都会从极端的个案里面进行反思,找到极端个案背后应该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极端个案的背后反映出学校教育的一些缺失或者家庭教育的不够,或者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2013年04月18日18:54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强国论坛

  编者按:4月18日15时,著名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强国论坛,以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访谈预告】 【图文直播】 【访谈全文】

  关注学生的人格、生命、生活、心理教育,才能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

  [网友不关注]:复旦投毒案出现在研究生寝室,这让我们深感震惊,请问嘉宾,对于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含量储备较高的人群来说,如何衡量知识与德性之间的关系?

  【熊丙奇】:我和这位网友一样,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震惊,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可能用一个学生的权利、知识来代替所有对他其他方面的评价,认为一个人只要高学历,就是高素质人才,包括我们现在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也是采取这样简单的标准。实际上我们要注意,其实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如果说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最后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我们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而这种情况,现在一次又一次地这样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都体现出来了。因此,一定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对此引起重视,就是除了和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以外,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个学生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只有真正重视这些教育,才能让一个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而不是说他有才无德,如果只有才而无德,这可能会才能一个害才,对他的知识成为迫害者的一个工具。 【详细】

  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网友纸醉金弥]:投毒事件凸显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知道,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就开始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大学也有心理辅导的社团等等,高校事故频发是否反映了许多心理健康课程只是形式化的存在呢?请嘉宾谈谈如何使心理健康课发挥实际作用。

  【熊丙奇】: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现在有不少的中小学和大学并没有认真地开设心理咨询课,有的心理课仅仅只是一个摆设,或者是一个形式。比如说有的学校开展心理课是一两次大型的讲座,这显然无法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再一个就是针对学校群体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有心理咨询的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咨询救助。但实际上,有不少的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即便有了这样的机构,它的专职人员也非常的少。因此,无法去面对更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其次,现在我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往往是知识化、积累化,也许我们让学生背一些概念,知道一些知识,却没有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懂得用这些知识来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这种教育实际上在整体教育中非常的普遍。不管与中高考相关的所谓核心科目教育是如此,我们其他的教育,包括心理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这些都是知识化的,都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记住一些要点,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无法内化成一个学生的素养。举个例子,我们一个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我们可能会让学生背住一些法律条款,没有培养他用法律的意识,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在关注极端案件的时候,要反思我们现在是否真正重视的心理教育,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方式、科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是很关键的。如果一方面我们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其次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用知识化、积累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可能很难让这样的教育真正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详细】

  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网友浮蓝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国外高校同样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但是最近高校伤害案频发,比如南京航空航空大学金城学院一名学生被同学捅死,以及南昌航空大学发现学生腐烂尸体,对于这些接二连三的伤人事件,我们又应作何理解?

  【熊丙奇】: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在任何教育环境、任何社会环境之下,都有极端的个案,这是不可能杜绝的,或者说完全让极端个案消除的。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它都会从极端的个案里面进行反思,找到极端个案背后应该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极端个案的背后反映出学校教育的一些缺失或者家庭教育的不够,或者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因为只有从极端个案里面反思,可能产生极端个案的一些因素,然后想办法去弥补这些因素,才有可能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分析极端个案的时候要注意,要注意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不应该对极端个案过度放大,由这个极端个案马上接着谈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标签化,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有的说某个学校出这个问题,就说这个学校不行了,这个学校怎么怎么样,导致校与校之间发生口水战,这更是不应该的。第二个问题,这是些极端个案,针对我国的情况来看,现在不管是投毒案也好,或者学生致死案也好,都是个案,实际上我们要通过这些个案来反思我们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尽量改变一些问题,解决明显的已经出现的一些疏漏,这样就有可能尽量减少这些个案极端事件的发生。 【详细】

  我们要与同学平等、宽容相处,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

  [网友liudaniu]:此次事件无论如何定性,一定避免不了是由于寝室同学关系处理不良而产生矛盾导致的,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令人堪忧,对处理同学关系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

  【熊丙奇】:我觉得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现在人际关系的紧张,在学生中是具有很大程度存在的。导致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来陷入人际关系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跟他们所接触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不能够在家庭里面帮助他们包办代替他们的家务,包办代替他们的学习安排,包办代替他们未来的生活规划,这样实际上导致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很欠缺;再一个,有的家庭把孩子当成中心,除了对学习提出要求以外,其他方面都无条件满足,这样导致学生以空心主义,无法与周围进行友好的相处,也很难去关注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为他人的优点喝彩,这是一个大的方面,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现在学校里面以及生活在校园里面的,生活在集体里面的学生来讲,我觉得同学们一定要改变在家庭里面和父母的关系,要重新定位好自己在这个学校里面的角色,也就是在寝室里面,他就是一个寝室的成员,是集体的成员,他应该和其他的同学是平等的。不管是来自贫困的家庭还是来自富裕的家庭,富人就有高人一等感觉,对穷人有另眼相看的感觉,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关系是错误的。 【详细】

  针对教育歧视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动问责制

  [网友liudaniu]:日前教育部通知,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严禁发布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请问嘉宾,政府出台此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这样一个政策和今天的事故是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从大的方面来看的话,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政策上的调整,或者是真正涉及到健康的发展空间的一个做法。但是,教育部现在所出台的三条禁令,是希望学校能够做到就业的公平,反对教育的歧视,现在能不能做到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因为我国的就业公平、就业促进法早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有任何的歧视,但是实际上虽然有就业促进法,但是学业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也在不断发生。不只是这三条禁令,即使做到了,表面上不歧视,实际上还歧视。有些学校招聘学生的时候并没有说我要限定985、211,而是所有人都来应聘。实际上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包括筛选材料和面试当中,就会看这个学生是985、211,执行的是非985不入、非211不入不成文的规定,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歧视要启动问责,如果一个学校真的有这样的行为,就应该卡住,而不是把规定当成一纸空文。第二个要注意的是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实际上助长了这种歧视,包括在教育、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歧视性政策。具体来讲,比如说我们现在有985工程、211工程,政府部门说通过这样的计划来建设一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但实际上这样的计划,恰恰把学校分门别类,把学校搞为三六九等,985高人一等,211其次,再后面是一般本科。这样的计划,没有真正地让学校公平竞争,反而激发学校的高低。 【详细】

(责编:李哲、房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