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杨维刚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土地整改提高农田质量 有望再现“喜看稻熟千重浪”的壮丽场景
[网友远文]: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留守在农村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杨维刚】:洞庭湖是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养活了很多人。两会期间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提案是要把湖南建设为我们重要的水稻中心,水稻产量要上去,我前面已经说了洞庭湖地区产粮占全国的1.5%。现在的情况是,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了,劳动力减少了,影响粮食生产。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几年以前就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湖南作为中国的重要产粮省份、农业大省,粮食这块是不能放松的。我们省里已经在2011年,在国土资源部门率先启动了实行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地级工程概算总投资65亿,建设规模30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可新增耕地24万亩,目前的进度和质量在全国十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都是均居前列的,为进一步提升洞庭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重要贡献。
为什么要做这个土地整改呢?这是为了让基本农田的质量提高,因为洞庭湖是湖南湖区也是平原地区,能够进行机械化作业。希望能够再现毛主席提出来的“喜看稻熟千重浪”的场景。
[网友mztyhao]:洞庭湖生态区在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
【杨维刚】:我们“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是长沙、株洲、湘潭,是城市群。也就是说怎么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群,但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该说主要是农村生态,核心是水,跟城市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两个区域,但是“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不是从属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
[网友骑驴大仙]:去年,浙江首部湿地保护条例明开始实施,不知道湖南在解湿地保护难题方面是怎么规划的?
【杨维刚】:我们十来个规划做好以后,总规划里其中就有一条,要加快地方立法的步伐,保护好湿地。比较早的有省一级的条例,人大出来的条例。我们的地方法规,有岳麓山保护条例、张家界保护条例等,这都是从省一级层面对某一个生态良好的区域进行单向立法的。比如岳麓山这里什么项目不能搞,盖楼不能超过多高,就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资本下乡”须完善准入和监管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网友丛林漫步]:您为何提出“资本下乡”?“资本下乡”如何下?
【杨维刚】: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中央一号文件应该是回答了刚才那位网友提的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其中家庭农场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出现,也就是说要重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这样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这个怎么形成呢,就有一些困难,困难主要是资金的问题。要进行规模集约和商业化生产,必须要有大量的投入,要不然一号文件的这句话就没有办法实现。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它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但是它的针对性目前还没有针对这块。一号文件出来以后,相信会有一些改善。
资本下乡,一是完善准入和监管制度,防止资本的无序与肆意逐利;二是引导城市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三是建立农民与资本的利益博弈平台,确保农民的权益。为什么提这一点呢,农村是单个农户,静态的土地,资本是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这是不对等的。这里面我也提了,一要建立土地资本价值评估机制,确保土地的价值不被人为的低估;二要建立土地收入风险基金,我们湖南民盟这几年连续在做农村保险的问题;三是推广土地入股制,建立资本和土地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网友气泡红酒]:嘉宾您好,我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可以说是湖南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您对此有哪些见解吗?您觉得生态和经济要统一的关键是什么?
【杨维刚】:如果说从我们国家层面的政策来说,应该是没有矛盾的。从湖南的情况,中央批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就是希望我们湖南在经济方面发展,在环境方面保护也发展。因为“两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家是从环境、资源两个方面批的。这几年我们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而且也探索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比如城市建设过程中长沙、株洲、湘潭先后都推出了两型先导区。我们的梅溪湖已经初具规模,这个地方生态建设得非常好,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的商业项目开发也搞得非常好,经济效益也很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