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王俊秀谈“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 --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访谈回放

张翼、王俊秀谈“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 

一个社会要安定、要平稳发展,这个社会一定秩序的维持是必须的。在维持秩序的制度规范里面有这样几种,伦理、道德可能是比较软的一种约束,纪律、章程、组织机构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是介于道德、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中性的一种约束。但是,法律是最高的这样一种约束。
2013年01月17日16:45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左)、副研究员王俊秀做客强国论坛

【张翼】:各位网友,大家好!

【王俊秀】:大家好!

《社会心态蓝皮书》: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矛盾愈发尖锐

[网友故园春早]:能否请二位嘉宾介绍下编纂出版《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初衷?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研究是我们社会心理研究室已经从事十多年的一个课题,这种研究主要是定性社会转型人们对心理变化比较快,我们主要是研究所说的社会心态是多数人的心态,我们另外一种说话是众数心理。 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因为十多年了,积累了一些社会心态各个方面的一些课题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从政府机关、社会大众都很关心,所以我们把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让它科普化,就是让大家都能够了解,所以我们就用蓝皮书这种形式来出,2011年5月份我们出了第一本。今年出的是第二本《社会心态蓝皮书》。

【张翼】:社会心态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在变化当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国家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的变化、对民众的疏导,以及心理的关怀、人文的关怀,这样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在党的十八大的报告里面,也重申了要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一直把社会心态研究作为我们所里面非常核心的话题之一,而且我们《社会心态蓝皮书》也作为我们社科院蓝皮书系列的一个长期支持的项目,所以在未来十年里面,我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网友老豆腐]:《社会心态蓝皮书》总结了当下社会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心态是不健康的?如何去化解?

【张翼】: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面临好几个矛盾,一个矛盾就是征地拆迁产生的矛盾,第二个就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三个就是劳资双方之间产生的矛盾。但是从最近一段时间来看,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矛盾正在演化为更加重要的社会矛盾。原来仅仅表现在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性的歧视这个方面,也就是说他的就业、他的住房等等方面,最近演化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产生了教育资源的分享。对于户籍人口来说,心态是很重要的,就是说,由于觉得你来以后抢夺了我的资源。农民工朋友到城市里面做了很多建设,认为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个城市,我应该享受产生的所有的公共资源。这两个心态就出现截然矛盾。所以可以看到北京市的教育部门要出台流动人口子女参加高考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北京市有很多妈妈,很多的人反对,说你要开这个口子,我们在北京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没有享受好,你现在还要让他们来享受,对于外地人来说,更加亏了,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他贡献在北京,结果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拿不到参加高考的权利,所以,那个心态本来是下层百姓里面的,心态就相互对立的情况,这个问题怎么样开放的包容的,像“十二五”发展规划里面建立开放包容,就是这个意思,一方面你要开放,这个城市不是你自己的城市,是全国的城市。包容就是人家进来以后,别说他是建设者,即使他不是建设者,也不能说不让他的孩子享受这个资源。因为人力资源是国家的资源,有任何一部分资源受教育出现了问题,对将来国家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日渐成为计划矛盾的大问题。

[网友Oct]:请问嘉宾,在《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所说的信任度跌破及格线是怎样的具体体现?及格线是代表怎样的意义?

【王俊秀】:关于我们社会信用的调查,实际上需要说明一下记分的方法。所谓及格线是人们最常用、最习惯用的记分方式,而我们在调查中间不是用百分之来问的。我们调查的时候,对于信任问题,基本上是分成五级的,五级就是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不太信任、非常不信任。一般记分的方法,非常信任是记五分,依次是4分、3分、2分,非常不信任记1分。现在说的及格,按照一百分,按百分之来说,就是60分及格。如果我们换算一下,基本上60分对应的就是一般的状态,一般的状态就是说它是介于信任和不信任之间的一种状态。如果在一般的倾向于比较信任那一端,就是60分以上的是倾向于信任,而往下掉一点就是倾向于不信任,我们说这是一个分界线,它所跌破及格线只是媒体的一个说法,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整体的状况发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变化,就是倾向于不信任了。所以,这应该是说是一种不乐观的状态。

公众信任度总体下降与转型期社会失范密切相关

[网友春暖花开323]:嘉宾好,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俊秀】:这里面要澄清一个概念,社会信任里面一般分为人际的信任和对于组织的信任。社会总体信任是指我们不明确的说是人际的还是组织的,是笼统讲的信任叫社会总体信任,这里并不是指整个社会所有的人,不是这一个概念,只是我们笼统讲的一般的信任,这是首先要澄清的一点。 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信任的下降,再一个是人对组织或者叫机构的信任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这两块。

[网友贾胜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公众信任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信任度下降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张翼】:一个国家的变化、转型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原有的这样一个制度、宗教、价值、法律这些体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公众的行为以及他的精神心理的因素相对变化的比较慢一些,也就是物质资源的变化快于精神层面的变化,而制度层面的变化往往又使得公众的变化的跟进的过程有一个滞后,也叫文化的惰距,文化惰距的出现使得制度出现大量的变化,所以,就形成像西周末年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把它叫做失范,失范的存在使得公众对互相之间的信任存在了诸多约束的基础,这时候就出现了咱们中国的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过程当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的进行,就从熟人社会进入到了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面,又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交流,这就是出现了一些阻隔,所以我们看到进入了一个非常大的社会体系以后,反倒你看到的情况是人的孤独感增加了,人们的不信任感增加了,而且由于社会的变革所出现的一些引起人们物质层面、生活层面、消费层面的一些因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你去买物价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价格多少是合适的,商贩希望价格高,消费者希望物有所值,对于货物的质量,消费者不是专家,你鉴定不出来,你无法完全的信任,所以,社会竞争度的变化与管制的疏松,也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建设,社会发展跟进的速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社会变化的速度很快,但是社会跟进的不利,管制跟不上,这些导致公众的信任度就会下降,他既从自己的消费过程当中产生了不信任感,也对监管当局的作为产生了不信任。这些不信任加起来以后,就对整个公众,哪些东西是可信的,哪些是交易成本比较低的,哪些是交易成本比较高的,这些东西就产生了疑问。因此,有很多原因导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变迁,以及整个我们的国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制度跟进的管理不利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网友道德无用]:请问嘉宾,公众信任度整体下降的问题,在城市比在农村更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

【张翼】:在封建社会里面,或者在农村社会里面,在农村社区里面,人们的变化基本是不大的,非常固定,姓张的村庄,姓李的村庄,在这个村庄里面人人都认识,这个社会里面定义为初级群体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是面对面的、相互信任的、情感性的交流,而且是持续性的、长期的交流。所以,社会规范之下,即使不签订合同,没有什么文本的约束,人也遵守基本的规则。在城市社会里面,这个市区的扩张,导致陌生人社会的进入,即使签订了文本的合同,或者文本的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上升,也会使得信任度有所下降。再加上这个城市的人流动率非常大的社会,流动率大了以后,就导致今天存在的这个个体,可能明天就到别的地方去了,不是搞持续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化为非面对面的关系,比如网络的交流,还可能是借助于微博的交流,甚至报纸,这些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城市社会的信任度低于农村社会的信任度。城里面即使有防盗门,即使加了窗栏,也难以防止这种外在的风险,因为陌生人社会里面,你们家到底去的是贼,还是去的是一个客人,没有人能够识别,而且在城市的社会里面,如果你随便地问人家的情况,涉及到我的隐私,所以谁到了人家家里去,允许去不允许去的,没有基本的识别,所以导致信任度也会下降。

【王俊秀】:公众信任度下降,在城市比农村更突出,可以这样说,因为农村人和人之间基本上是熟悉的,是属于熟人社会。而城市不见得人和人之间都认识,或者多数人实际上是不认识,所以就会是我们所说的陌生人社会。所以,对于熟人社会来说,这个信任问题实际上是不突出的。因为你对他了解,知道他的一些背景的东西,或者跟他有过以前打交道的经验,所以这种互相的互动的,实际上问题不是很突出,信任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在城市里面,多数人是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这种环境下,更是要和多数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所以城市之间的问题自然会比农村突出,这并不是一定就是一个坏的事情,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网友孙亚非]: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是否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啊?

【王俊秀】: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刚才实际上讲过了城市在市场经济这种环境下,由于陌生人之间这样一种关系不信任是很自然的。辩证的讲,信任并不是好事,因为信任会带来风险,从辩证观点是这样的问题。陌生人社会里面,无缘无故的信任肯定是有风险的,所以不信任是很自然的。但是,太高的不信任,整个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就是说中国社会属于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在他们看来,信任是一种社会的美德,辩证的讲,实际上信任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但是,我们太低的信任,实际上对这个是不利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转型来看,我们经历的这种信任的高低实际上是起伏的,比如在文革期间,我们非常信任组织,几乎是绝对的信任,但是这实际上也是不正常。文革以后的信任,实际上对组织的信任有一个重建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里面,信任是一个逐渐重建的过程。在重建过程里面,一是刚才讲的陌生人的社会环境,再一个就是市场经济过程里面一些规则或者说法律现在还不完善,也就是说有很多人遇到假冒伪劣的商品、上当受骗,有这样一些经历,就会造成人对于其他人的不信任,或者说对于一些商家或者其他的一些组织上的不信任。另外一种不信任,因为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还有一些官员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也会使得一些对于政府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或者公共权力机关产生不信任。

[网友孙亚非]:请问二位嘉宾,中国社会信任度下降,主要有哪些缘由,媒体有否责任?

【王俊秀】:正常的媒体报道,比如说类似于像南京彭宇案的报道属于正常的报道,应该说媒体是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如果媒体不负责任的那些假的新闻报道,那就是对这个社会的信任有消极影响。所以,正常的媒体,因为它是一个社会的监督的功能,所以也无所谓正象或者负象,有人说法,太多不信任的信息公开会产生不信任,其实最主要的人物不在于媒体,而实际上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媒体对这样的现象展开充分的考虑,使大家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责任编辑:谢婷、房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